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就在世界的盡頭 - 電影札記

Afficher l'image d'origineAfficher l'image d'origine

© Maisy Wang

<就在世界的盡頭 >(Juste la fin du monde)剛奪得2016年坎城評審團大獎的電影,至此上映已經超過三周。對重度電影癡的人,自然是不能錯過的重要片子,我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人注目,有三點值得先切入:

(1) 該電影劇本改編自Jean-Luc Lagarce於1990年的同名劇作腳本,並以劇場現場表演的方式,單一場景與單一運鏡,一氣呵成完成每一個片段的演出,段段精彩。其中Louis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重要人物奧德修斯。

(2)該電影集結五個法國當代最重要且都名聞全球的五個演員,包括傳神地踹摩聖羅蘭的Gaspard Ulliel; 自新浪潮時期以來便贏得多座凱薩與威尼斯獎項奠定地位,至今依然活躍法國影壇的重量級女演員Nathalie Baye; 出生於法國電影世家,但憑實力贏得坎城影后與諸多國際要角,其中包括去年的007系列龐德女郎的Léa Seydoux; 自1995年來便以<恨>(La Haine)橫掃全球票房的Vincent Cassel; 還有以<玫瑰人生>(La Môme)中精湛的Edith Piaf一角直掃奧斯卡與金球,年年佳作不斷的Marion Cotillard。

(3) 該電影導演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Xavier Dolan, 因父母都是圈內人,4歲開始他的第一個表演角色,22歲開始拍長片,到現年才27歲的他,連同正在拍攝明年上映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John F. Donovan,至今共拍七部,部部好評,為他贏得22個獎項。像他在<就在世界的盡頭 >(Juste la fin du monde)這部電影中的運鏡十分講究,尤其是母親擁抱兒子的動作,期間兒子目光迎向窗口的那個小段,細膩地讓人讚嘆且感動不已。


這般直接切入,大家便可以很快地概括地認識 <就在世界的盡頭 >(Juste la fin du monde)這部電影。自此,我們開始將重點更深入地看劇本部分。

若我們對Jean-Luc Lagarce做多一點認識,很快地,不難發現在他於1990年完成的這部劇場腳本裡Louis這個角色,就是他自己。換言之,這腳本的故事就是他的自傳。 透過一個和他同樣是劇作家與同樣同性戀者且感染愛滋瀕臨死亡經歷,他賦予Louis這個角色沉重的人生回顧歷程,在不到兩小時與家人會面的時間與一一對談的空間裡,捕捉過去童年的愉快或不愉快的諸多記憶,探索自己是否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對生命僅存的短暫時光,許多的疑懼與釋放。


是的!Jean-Luc Lagarce想透過這齣劇本與表演,透過演員的專業詮釋爆發自己內在曾經那般地惶恐不安與追尋自我認同,彼此相互不斷且反覆拉鋸的強大力量,毅然的與家人多年不見,如從平地突然竄起般異常出現,試圖親切打破過去給人沉默印象,到最後措手不及的在群山間宣告離去,從與全家人的團聚,與家人一一在各個空間彼此的試探,衝突與愛護,在愛恨,忌妒,踹測,傾訴,愛慕與疏離之間,到最後與全家道別的那一刻,一輪又一輪的考驗彼此,一次又一次煎熬著Louis臨死前的那顆受盡恐懼折磨與和家人之間衝撞傷透的心。

在改編的電影劇本裡,大致上與劇場原始腳本雷同,但在最初Louis出場的那一段, 並非如同劇場原始腳本是在家人未知的情況下出現,相反地,家人得知他就要回來了,身為母親的Nathalie Baye在多年不見兒子的複雜心緒下,充滿愛與期待的,精心地為他準備各式迎接他的料理,料理擺盤的畫面非常美好,充滿一個母親浪漫的情懷,但在深藍灰指甲油與深藍黑眼影的強烈對比下,似乎宣告著些微不幸即將來臨。

另一個與原始腳本的不同,則在電影結尾的部分,顯得有點牽強,以主角Louis工作忙碌有約急欲離去,作為和全家人衝突宣發情感的最高點,導演這樣的安排,也許來自前面與家人各自面對的橋段各自充滿衝突: 由Léa Seydoux扮演從未見過這二哥的妹妹,對他的崇拜,對他對家人不聞不問,為觀眾寫出一齣又一齣精采劇本,卻給家人內容空泛,制式毫無意義的明信片內容,感到不解; 接著由Marion Cotillard擔綱的從未認識嫂嫂開頭抱怨他沒參加自己哥哥的婚禮,為了紀念他這個小叔,兩個孩子的名字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引發哥哥的惱怒,到深感事不關己,希望他自己與自己的哥哥之間的忌妒與愛恨,自己嘗試化解與處理。

在與兩個家人的強烈的互動後,主角在有著過去物品推放的閣樓裡進入了沉思與回憶。這段可說是該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透過這個段落,赫然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主角的性傾向,同時隱晦地告訴觀眾,家人於過去的共同時光中,在保守的社會風氣下,對他有多麼懷疑與不諒解,也跟觀眾清楚的交待他多年前毅然離家,不再回頭的理由,同時也跟大家說明了他為什麼理由歸來向家人意圖宣告即將離開世界的這份動機,還有其即將來臨的死亡由來。

最精彩的兩個片段便在上面最核心這個段落與最後結尾之間。身為母親的Nathalie Baye如何低調地在地下室與兒子多年不見後的面對面,有時帶著確定的口氣,有時候卻又充滿不確定的口吻, 對這自小深受她喜愛卻離家不見的兒子,訴說她多年來的落寞與思念,訴說著過去有著他父親共度時光充滿愛也充滿衝突的回憶,也訴說著他離開後,與他父親離世前對他依然無法諒解,沒有他的生活一切歸向平靜,也終究平淡無味。

Vincent Cassel則是飾演在附近鐵工廠工作的市井小民,從小開始便忌妒這個父母偏愛的弟弟,尤其這個弟弟享譽各地的文才,讓他的忌妒的心更高漲,不斷的找機會和他敵對,煙火不斷,也與Léa Seydoux心切護二哥的這個妹妹場面火爆不斷,但同時,他也默默地愛這弟弟,對弟弟的毅然離去不返,曾經非常自責。Vincent Cassel將這個角色的火候,拿捏到恰到好處,讓人在他氣勢凌人的演出之間,也深深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手足之情。

這部電影著實充滿對人生各個面向思考的哲理,對自己,也對周遭的人,有著,各種不同的因循關係,自問與被問,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與每個人之間,單向或雙向的通話,我們從中觀看自己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在與電影人物一起追尋的過程裡,一起真誠地面對內在的那個自己,不論快樂或悲傷,滿意或不滿意,孤單或被人群包圍,所有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與內心,也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跟我有一樣的感應。

NB: 圖片來自電影參賽坎城影展與發行兩個不同版本的海報影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