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這裡的生活 (7)

Color + Form + Style by M.W.:  
© Maisy Wang
  
某天,同一天內,電子信箱出現了三封Stéphanie的來信,仔細一看,是不同的Stéphanie,一個來自勃根地目前住盧森堡鄉下的一個小鎮,一個來自里耳現今生活在盧森堡首都的盧森堡市,另一個則是土生土長於洛琳省莫賽爾區域的一個小鎮,父方來自德國,母系來自義大利。這三個同名的法國朋友三封信同天一起來到,而且還接連在一起,如此地巧合,讓人看了莞爾!從這三個來自法國不同地方與家庭也很不相同的同名朋友身上,也看見了一些異同。

來自勃根地的Stéphanie,是個比較傳統典型的法國女人,來自她出身自所謂上層階級的家庭教育,父母都擁有非常好的學歷與工作,家庭十分富裕,父親有著人人景仰的工程師背景(1),母親是律師,獨生女的她,有著十分孤單的童年,父母常常和不少人約會用餐,她只能在一旁安靜無聲地陪伴,在她的記憶裡,高級的餐廳佔據不少的部分,她的母親因而常感到疲累,家裡傭人總忙著當天的晚宴準備,沒空接送她上下學,三不五時乾脆幫她請假在家,或將她的課外活動突然取消。父母的太多宴會與送往迎來,讓父母的人際網路滿載,讓很多外面事務的處理順暢無阻,但讓她的童年蒙上被忽略的莫大陰影!

從里耳來的Stéphanie出身自中產階級,則比較是現代典型的法國女人,自小家裡小康但非富裕,父母放在她的身上的關懷沒停過,她的童年生活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她有兩個妹妹,一起上下學,一起參加她們喜歡的課外活動,馬術與舞蹈是她的最愛,無論天晴或天雨,她的父母都會善盡接送甚至陪伴的責任,從來也不會太要求她的課業成績或外頭活動的競賽表現,即使她到盧森堡攻讀企管學位,直到今天定居在盧森堡都快二十年了,她的父母都會常出現來看看她,或幫她帶帶小孩,在與父母總是親近良好的關係下,她的個性相當豁然開朗,說起話來總是有條不紊,如同法國北方人給人印象的典型性格,同時常常自我調侃,讓人感到幽默。

第三個土生土長這個區域的Stéphanie,就屬於新富典型的法國女人,來自德裔父親與義裔母親兩方移民結合家庭,這來自戰後有些德國人選擇歸化法國,義大利人為了追尋更好生活的可能,當時礦業興盛下的結果。換句話說,這個Stéphanie來自工人階級的家庭,父母兩方也都非法國原生的法國人。她小時候就在出生長大的小鎮邊緣的一個房子長大,以前的小學現在成為紅十字會的所在地,房子與其旁邊整排的房子風格,還有周邊圍繞的國民住宅群,可說是法國典型的中下階層人民生活的區域,她的童年就在帶著貧困與義大利人努力融入法國社會的生活裡度過,德裔父親經歷戰爭陰影縈繞下的沉默寡言,讓她日後選擇她那有著好工作且帶著快樂性格的英國丈夫,有著不可抹滅的重大影響,也許相同的原因,定居巴黎的哥哥鮮少回來這從小長大的地方。

就這樣地,三個同名Stéphanie的法國女人有著非常不同的現在人生。

第一個在上層社會的法國家庭長大下,布爾喬亞的風格無所不在,她擁有法國很好的商業學院學歷,也因此和她一樣來自同類型的丈夫相遇共結家庭,兩個年紀不到四十歲的年輕夫妻,共有四個孩子,最大都已經十二歲,她工作七年後毅然為家庭放棄一切,專心在家相夫教子,每天的時間規劃有條不紊,接送小孩,採買食物,做家事,整理花園,整修房子,做三餐,還有送四個小孩去各種課外活動,可說分秒必爭。和她的母親相較,明顯的不同,即使孩子要更多的課外活動,連周末還想參加童子軍活動,無論多遠,她必定親力親為,原因無它,只因為她的童年有太多的遺憾,她不想重蹈母親給她的覆轍,只想給孩子最多的自己。但缺點是每天生活重複性多,每當和她聊天,聽見的東西總是差不多!

第二個Stéphanie在被愛與被尊重下長大,她的個性比較隨意自然,雖有工作,嘗試縮減工作時間,好讓自己可以有時間陪伴小孩與和小孩相處,但不會太著眼在細節上的要求,她先生和她的相互搭配良好,加上自己父母親的經常性協助,她將工作與家庭時間的整合可說十分和諧,孩子的課業表現只要不要太離譜,課外活動也不會太多下,當每個媽媽出現總是一臉疲憊,她總是精神奕奕笑咪咪地,跟孩子說話大多都輕聲細語,常常邊看著孩子邊跟其他人談笑風生,即使早上孩子上學快遲到,她還是平聲靜氣地牽著孩子進學校,和我們見面也會小聊一下,不疾不徐的穩當表現著實讓人欣賞。

最後的這個Stéphanie的英國丈夫非常忙於工作,沒有工作的她負責接送兩個女兒的所有上學與課外活動,但不像第一個Stéphanie整天打點家裡的一切,她不是在咖啡店和一些媽媽閒話家常,要不然就開車到鄰近的各個購物中心購買一些東西,兩個女兒的服裝經常更新,配件與小飾品也是常常更換,要不然就是幫自己添些行頭,再不然請工人在家裝修這裡或更換那裏,有時候邀請一些朋友到家喝茶,因家裡太多買回家的東西,趁家裡每周兩次清潔婦來打掃的時候,她會跟著看家裡有哪些東西需要篩選或清除,有的送給清潔婦,有的則是回收或乾脆丟掉。說起話來單刀直入,比較沒有所謂法國典型的迂迴帶著矯情的禮節,某方面來看比較好溝通,但另一方面又不太像其他區域法國人類似的認識與邏輯陳述,常會被她不少想法嚇一跳!

寫到這裡,也許你們已經看到她們的異同在哪裡了!她們可說現代法國不少女性的縮影。

在法國,階級意識無所不在,教養孩子的方式也隨之大不不同,成長後的生活方式與處事哲學跟著有顯著的差異,談話邏輯與方式,還有對人事物切入的看法常大異其趣。相對台灣,雖然有所謂的貧富差距,和歐美相較,還是均富許多,台灣社會絕大數的中產階級的組合與階級意識的不鮮明,比較不容易看見每個人原生家庭的作用與差別,但在法國,至少我個人生活過的巴黎與里昂,每個人對此都有相當程度的意識與分辨能力,往好的看,傳統文化自然有著一定程度的保存與傳承,但往另一邊看,他們可能因此被羈絆而停滯不前,就像今年的總統大選看到一樣,不少人還是害怕開放與改變,傾向鎖國主義,讓我深深對此引以為戒!

延伸閱讀

這裡的生活 (1)

這裡的生活 (2)

這裡的生活 (3)

這裡的生活 (4)

這裡的生活 (5)

這裡的生活 (6)

NB: (1) 法國工程學校是所謂的<菁英學院>,高中會考後,經過激烈的篩選進入相關準備學校,在歷經兩年的全力準備後,必須再經過另一個激烈甄試的窄門才得以進入,一旦進入這樣的菁英學院,等同拿到畢生的通行證,未來大好的工作相去不遠。(2) 圖片來自ONE SMALL EYE PHOTOGRAP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