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這裡的生活 (8)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 Maisy Wang
 
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一般人自然而然認同的觀點,但這樣的觀點是不是有點偏頗?其中是不是意味著對女性有某種程度的歧視在裏頭?事實上,是不是對男性也有一些非公平的認同?換句話說,在現代應有的兩性平權追求下,女性被輕化一些能力,在家庭生活中被賦予被動的角色,男性則是被強化非必定的社會角色,承受著難以言喻的某種壓力。當男女於家庭中的角色互換,一樣的兩性平權思考下,他們又該面對何種情境呢?

搬到這裡以前,我所認識的所有男性,不論來自台灣,法國或其他國家,每個男性都扮演著大眾所賦予的典型角色,也就是所謂支撐家庭生活主要收入者。他們時常談論自己的工作或時事,喜歡論及政治與經濟議題,也會談論他人的一些事態發展,但鮮少觸及家事與孩子之類的話題,直到搬到這裡以後,有位朋友的另一半,是個完全奉獻家庭的男人,就是所謂的<家庭主夫>,完全推翻那既定的格局,不但突破我個人的經驗,打破大眾既存的刻版印象,這對夫妻女主外男主內模式的開始也著實不太容易!

剛開始,他的學業還沒完成,她已經踏入職場。慢慢的,他需要時間尋找他的人生方向,她已經有相當的工作資歷。隨著三個孩子的來臨,他在她穩固且不低的收入下,日漸適應照顧家庭與孩子的生活。他們這樣的模式可說來自非刻意的自然結果!就這樣地過了十幾年,每天接送孩子們的必定是爸爸,他們的媽媽忙著往返法國與盧森堡,在不少的工作與無止盡的塞車陣中,讓家庭所有的收支得到莫大的保障,過著無憂無虞的生活,隨著時間,也得到家人與朋友們的接受與認同。但看似平靜一切的背後,其實還是背負不少的波瀾。

在這一帶清教派色彩濃厚的地方,儘管因盧森堡帶動整個大區域經濟發展,來自法國各地的跨國工作的人多,整個地方的人為思考還是很保守,就像在公車裡或在路上聽見這地方的人的對話,幾乎常常將主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連到<原罪>上,一個女人沒有好好把家照顧好就是常聽到的連結之一,或竊竊私語某個女人的穿著打扮,亦或者哪個男人外遇事件,甚至連巴黎恐怖攻擊發生後,這邊阿拉伯裔的法國人拒絕公開評論這事件,甚至還遭到這裡朋友們無情的不解與圍剿。總之,全世界各地都會發生的所有問題,在這裡,在<原罪>這頂大帽子龍罩下,嚴重程度是加倍的,總會被無限地擴大似的,若在巴黎或里昂,大家都會覺得這是個人的私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事實真相只有當事者才知道,外人根本難以置評,並且會以尊重他人隱私的立場,極力避免拿出來和其他人互相談論。

因此,身為<家庭主夫>的朋友丈夫,默默承受外界眼光十多年。直到前年,因學校女家長找熱心協助學校與家長之間事務協調的他聊小孩的教育問題,他的無業又被翻出,被無情地評論著,有些人批評他沒有工作而有太多的時間,老是和一些女家長喝咖啡走得很近,有些人美其名幫這朋友擔心,跟她建議不要只顧著工作,要將另一半好好的約束,他們夫妻因而遭遇有生以來最大的婚姻危機,她要他趕快找工作或參加公務人員的甄試,當然也要他離那些女人遠一點。某天她在我家的時候,突然跟我談她內心所有的不平與不安,還流下眼淚,讓我嚇了好大一跳,可見她所承受的外來壓力與自己扛負家庭的這種例外,多麼地備受困擾與打擊。但大家似乎完全忘記了她的丈夫把三個小孩照顧得有多麼得好,那麼多年幫小孩換紙尿布,清尿尿便便,和小孩的哭鬧與大小問題共存,永無止盡的家事與外界的批評,都不是那麼容易度過與承受的。

眼看著北歐國家<家庭主夫>的盛行,近兩三年來,法國男人也開始接收這風向球,但法國工作職場傳統觀念限制很多,如停下工作超過一兩年,將難以再度就業,因企業會認為想就業者經驗已經不符職場現況要求,或認定該想就業者工作能力上原本就可能有問題,想轉換跑道到不同性質的工作,更不用說地難上加難,不但要重新拿取相關文憑,並必須累積多年的實習經驗。因此,在現實考量下,法國男人自然難以拋卻自己既有工作,大多數的法國<家庭主夫>,多少有被半強迫的性質,另一半的更高薪下必須的妥協,孩子的一個好朋友的爸爸為家庭減少工作,就是這種類型,或如上面朋友丈夫的無業,或者因工作不順造成的心情低落甚至憂鬱問題,也有不少,讓越來越多的法國男人開始思考並嘗試<家庭主夫>這樣的生活,有些在外界帶著異樣的眼光下,勉為其難地扮演做家事與顧孩子的角色,隨著時間,與孩子共處的時光中,幸運的是,成為<家庭主夫>因而找到真正的生活樂趣也是有的。

延伸閱讀

這裡的生活 (1)

這裡的生活 (2)

這裡的生活 (3)

這裡的生活 (4)

這裡的生活 (5)

這裡的生活 (6)

這裡的生活 (7) 

NB: 圖片為法國1980年代電視影集<Papa Poule>宣傳海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